新闻速读 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日前对嵩明县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检查后,一致高度好评:嵩明坚持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把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发挥带动基地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凸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项目区农民年增收197万元
嵩明县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主要涉及牛栏江镇四营、罗帮、上马坊村民委员会和嵩明伟诚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实施项目包括牛栏江镇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项目、牛栏江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嵩明县超甜玉米科技种植推广项目、嵩明县优质无公害蔬菜栽培示范推广项目。
牛栏江镇四营、罗帮、上马坊村民委员会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温条件好,分属小海子水库、小石缸水库和麻箐水库灌区,共13个村民小组,农户3642户,总人口14570人,现有耕地面积14639亩,其中水田8035亩,旱地6604亩,以粮食种植为主。虽然自然条件不错,但是因为经济收入较为单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左右。
结合牛栏江水环境保护,项目开发遵循市场为导向,区域规模连片开发为对象,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农艺措施、科技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规模开发的方式,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一年来,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78万元,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建成配套三面光输水渠道19004米,车马人行桥250道(座),建设输水管道9812米,安装简易闸158道、标志牌66座,新修水池20个,建成机耕路2.532公里;建成农田防护林28500株,营造防护林200亩;科技措施推广5700亩,大田病虫防治补助5700亩,累计技术培训42期5400人次。
经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0.8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3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3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68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0.41万亩,年增产粮食60万千克、蔬菜1920万千克,新增种植总产值1102.5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197.6万元。
4个项目建成后,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公司负责育苗、加工和销售,合作社负责生产,实行订单种植,可以带动2000余户农民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并解决了2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完善后土地增值
项目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解决了当地农民多年的愿望。沟、渠、管网、路、林、桥、涵、闸配套完整,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将零星分散的地块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精准种植示范区。水利化程度以及村庄道路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项目区的抗旱保证率达到90%,输水损失率减少95%以上,年减少用水近65万立方米。洪涝灾害减少,积水、串排、串灌得以根除,农田保肥保水能力增强。
而且工程质量特别好,桥、涵、闸设施配套齐全,既方便了群众日常出行,又满足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条件,还可避免过去经常发生的水事纠纷。
基础设施完善以后,更促进土地向大户流转、经营向规模化发展,土地得以保值增值。
引领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同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集中投入和连续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农开项目区安家落户,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让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引领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极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嵩明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共建、合作社共管、农民参与”的方式,完成了嵩明伟诚蔬菜种植有限公司5000万株蔬菜种苗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和20000吨无公害蔬菜加工扩建项目。目前,伟诚公司已建起1个标准化加工厂、8个贮藏保鲜冷库、3个标准化加工车间、40亩漂浮育苗池,并从国外引进1台蔬菜穴盘播种育苗机、蔬菜新品种10余个、新技术7组,全部完成了示范推广,育苗能力和蔬菜加工能力显著增强,生菜种植面积可推广到10000亩。公司从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拥有6000多亩基地的外向型企业,产品运销东南亚和中东国家,直接带动农户2500户,间接带动农户10000户,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900万元。
开发工程的多面效益有目共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人畜饮水整合在一起,解决了2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让群众喝上了优质安全的纯净水,与此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整合在一起,撬动企业投资200多万元,在牛栏江镇上马坊村建起500亩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实现了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企业、合作社、农民共赢,破解了多年困扰农业发展中的土地难以集中使用、生产难以规模连片、科技成果难以大面积推广、产业化经营机制难以大范围形成等诸多难题,在引领全县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先导作用,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昆明日报 通讯员杜立新 记者黄翼)